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总结(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2)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青橄榄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总结
名句默写是高考语文考试必考内容。那么必修三课本中有哪些需要进行理解性默写的名篇名句?下面我为大家整理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蜀道难》)
1、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 句子 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 传说 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了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0.《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1.《蜀道难》中,诗人李白在感叹蜀道之高时,用衬托手法,生动暗示行人入蜀艰难的诗句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登高》)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6、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琵琶行》)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3个句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2.诗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并为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4.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6.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7.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8.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9.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0.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运用侧面烘托的 方法 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2.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3.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4.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5.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6.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7.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18.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9.《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20.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1.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喟。
24、《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 心情的句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⑵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⑶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⑷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5、《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6、《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27、《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28、《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冷涩的特点句子是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9、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0、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文中还运用环境描写来间接表明“我”内心异常苦闷的句子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31《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2、《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3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锦瑟》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的诗句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6、《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7、《锦》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劝学》)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荀子·劝学》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荀子•劝学》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以 雕刻 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3、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7、用“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2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博学”的君子,就要“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0、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3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2、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5、 《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6、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蜀道险峻高大,易守难攻的特点,极有气势;《劝学》阐述学习的坚持精神的语句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师说》)
1、《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说》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师说》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吾未见其明也。”
7、《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8、《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9、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的错误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 ”;对自身“则耻师焉 ”。
1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2
3、《永遇乐》中遥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势的词句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永遇乐》中词人遥忆当年抗金战火弥漫扬州的词句是: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蜀相》中抒发了诸葛亮及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的诗句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书愤》中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归园田居》中写出陶渊明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生活的两个对偶句是: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5、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补充初中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
《孔子语录》
1、《论语》中强调将“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论语》中提倡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的美德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4、《论语》中强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论语》中认为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6、《论语》中提倡选择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参照别人缺点以改正自己的语句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8、《论语》中借松柏的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有关“生”与“义”的观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表明 “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凡是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身体、内心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来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体现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论战》中曹刿关于“士兵的勇气决定战争胜负”的经典论断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曹刿论战》中为下文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反衬曹刿聪明机智的语句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论战》中概括曹刿选择合适时机进攻的四字短语是:彼竭我盈;概括曹刿选择合适时机追击的四字短语是: 辙乱旗靡。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下令 “受上赏”的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中赏”的是:上书谏寡人者;
“受下赏”的是:闻寡人之耳者。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冷静理智地分析家事,以便与国事进行类比的语句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三
《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草美花繁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写照桃花源内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内和平劳动、社会生活平静快乐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记》中反映出桃花源人淳朴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的前后四个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5、《桃花源记》中最能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峡》
1、《三峡》中表明三峡山高陡峭遮蔽日月的句子是:
重巖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2、《三峡》中用骑马来侧面描写以衬托“夏水”湍急的两句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三峡》中表现三峡春冬之水清澈异常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三峡》中总写三峡春冬之景色的句子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三峡》中渲染三峡的秋景肃杀凄清的句子是: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三峡》从渔歌中体会山高峡长、山猿哀鸣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马说》
1、《马说》中写照千里马遭遇悲惨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说》中概括地表现千里马的最大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中述说“食马者”摧残千里马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马说》中包含著作者的悲愤情感,又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
《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表现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以文人雅士交往表现陋室主人学识渊博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体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陋室铭》中陋室主人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陋室铭》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
孔子曰: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以“仙”与“龙”为山、水增色,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富有充实的语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一文中描述许多鱼儿好像空中游动无依靠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小石潭记》一文中描写竹林围绕,悄无人迹,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小石潭记》一文中描写寒气彻骨,寂静幽深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小石潭记》一文中作者游历小石潭后最大的感受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中明写滕子京的政绩,暗含作者心中对仕途沉浮的悲慨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岳阳楼记》中总写岳阳楼前景色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岳阳楼记》中因洞庭湖景“一阴一阳”的变化,观景者心情也“或喜或悲”,抒发悲哀之情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抒发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岳阳楼记》中表达“古仁人”胸怀博大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5、《岳阳楼记》文中与“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退”意思对应的句子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岳阳楼记》中作者用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的人还: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归去来兮辞》
1、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恨晨光之熹微”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既自以心为形役”。
7.《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8、《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9、《归去来兮辞》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10、《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
自然环境
的两句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1、《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 心得到了得到 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1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田园中谈及劳动的内容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
西畴
”
14、《归去来兮辞》诗中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15、《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16、《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归去来兮辞》翻译:
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
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
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
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
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
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听任自己的心愿以决定去留?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预期。趁着这大好的时机独自走了吧,或者就像古代的隐士那样把手杖插在地上躬耕耘籽。
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还有什么怀疑。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青橄榄以上就是青橄榄为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名句总结(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